本文原始内容已发布在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的公众号上,关注“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可获得更多精彩内容。80%的科研作者也曾面临语言问题,即使是英语母语者亦然。这并不奇怪,毕竟许多人用中文表达时也会感到困惑。有时审稿人会简洁地指出:“语法需要修订和改进”;有时则给予详细的建议。例如:“在句子‘这一领域的研究对理解全球健康问题至关重要’中,‘至关重要’应替换为‘重要’,以期更清晰。”不论情况如何,审稿人提供的语言建议都应当引起作者的重视,认真审查和修改文章的语言,任何细节都不应被忽视。一些严谨的审稿人对小错误更是不能容忍。
01 科研问题表述不清
科研问题若表述不清,会导致论文核心研究目标和意义模糊,常常伴随着模糊措辞、冗长表述或指代不明等问题。这样的论文在初审时可能被拒绝或要求修改语言;即便编辑送审,审稿人也会提出语言问题,令人感觉表述不清,读者只能靠猜测。
02 结构逻辑问题
论文的上下文和句与句之间的衔接若不流畅或过于跳跃,容易产生误解,也容易引来关于语言的意见。例如,论文中写到:“许多研究者对X和Y进行了研究,因此本研究重要。”审稿人或许会对此因果关系感到困惑:既然已有许多研究,那么你的研究有什么独特之处?为何这项研究就显得重要?
03 科研写作规范
科研写作中常见问题包括引言背景过于宽泛、方法部分细节不足、讨论部分重复描述结果等。一些审稿意见将这些问题纳入语言问题的范畴,表明论文的写作和语言水平亟需提高。
04 纯语言问题
纯语言问题涉及整体表达不地道、词不达意、口语化倾向、复杂表述、时态错误、拼写错误、标点不当及术语误用等。这些均会影响读者对研究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表达可能导致误解。因此,在撰写英文论文时,英语表达的准确性应受到高度重视。
05 编辑的润色要求或语言偏见问题
这种情况虽然不常见,但依然存在。有时文章的语言问题并不严重,审稿人却可能因作者来自非英语母语国家习惯性地添加语言问题。收到语言意见后,作者应分析自己可能遭遇的情况,并给予合适的处理,可能会有多种问题交织在一起。
如何处理语言问题
01 针对科研本身问题:
对照自己的论文,试着回答以下问题,判断文章能否明确回答这些问题,如不能或前后不一致,则需要重新梳理内容:① 你的研究问题是什么?② 为什么要开展此项研究?它对学术界或行业的贡献是什么?③ 你的研究方法与结论是什么?④ 你的研究有何独特之处?⑤ 存在哪些不足之处?未来如何改进?此外,建议请他人阅读论文以帮助发现问题。
02 针对结构逻辑问题:
文章应保持逻辑流畅,因果关系清晰。段落内容应有序推进,紧扣主题,通过使用过渡词、明确段落主题句、调整段落顺序并删减多余信息可以显著提升文章的可读性与逻辑性。细致检查每一部分的清晰度、简洁性,并确保与论文整体结构一致。
03 针对科研写作规范:
这些问题比较普遍,改进的方法在于多看和模仿。借助专业样文,学习科研论文不同部分的写作规范,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逐渐形成成熟的写作风格。
04 针对纯语言问题:
可以通过自我修改、他人修改或者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来解决。如果自己的英语水平较好,认真检查校对能够避免许多低级错误,还可以借助AI工具检查错误。但需注意,不应简单依赖AI,建议对AI的修改结果仔细审核。
05 针对语言偏见或小幅语言问题:
应当积极回应。可以自行检查并修改文章,在回复信中说明已对论文语言进行了细致的检查和修改。如果审稿人或编辑明确要求找母语专家润色,就可以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并索取润色证明。在回复信中提及已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过语言润色并附上相关证明文件。
最后,需认识到整篇文章由语言构成,语言问题不可小觑。关注“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与资源。